为整顿微短剧儿戏化、幼稚化、反智化倾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最近发布管理提示,要求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与剧情。这一管理提示如清流激石,在行业浮躁的水面激起回响,也向所有创作者提出了一个根本追问:艺术的生命之根,究竟该植于何处?
脱离生活逻辑,情节荒诞不经,人物行为乖张离谱,只求瞬间眼球刺激,在“爆款焦虑”驱使下,许多微短剧创作成了单纯制造“奇观”的流水线作业。
无论桥段如何生硬堆砌,无论故事如何背离现实逻辑,似乎只要能引发一时喧哗便心满意足。殊不知,这种对生活逻辑与人文价值的背离,看似是捷径,实则如饮鸩止渴——它只能产出流量的泡沫,却难以沉淀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通俗不代表低俗。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更应通过作品的独特性闯出一条赛道,让文艺作品映射时代光芒。《觉醒年代》引发强烈共鸣,在于其刻画了先贤们于混沌中求真理的赤诚与悲壮。《漫长的季节》引人赞叹,也在于其用可知可感的个人故事拼出时代的洪流。
微短剧,也可成为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和内心追求的“镜子”。这份真实的抵达,绝非凭空臆造,而是需要创作者沉潜下去,带着敏锐的观察与深沉的思考,从生活中提炼、在人群中熔铸。唯有如此,作品才能从时代的“矿藏”中提炼出“精金”,使虚构的叙事拥有温热可感的“脉搏”。
让微短剧创作回归生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创作者要建立常态化深入生活的机制,只有深入一线捕捉细节,才能打破微短剧创作“套路化”的思维定式,创作出汲取现实养分的鲜活故事。进一步推动评价体系推崇现实深度、尊重创作规律,那些浮于表面的“雷人”“反智”之作自然会失去市场。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观众内心始终存有对真实、深刻作品的期待。光怪陆离的剧情再搞笑、再煽情,终究只能博得观众一时痛快。只有扎根真实生活,才能让微短剧赢得持久掌声。(评论员 郭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