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新华网评: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的“和合”之道-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8/10 09:10:52
来源:新华网

何以中国|新华网评: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的“和合”之道

字体:

  新华网记者王志艳

  站在“天津之心”336.9米的高空观景台上,目光所及之处,蜿蜒的海河如一条时光缎带,串联起三岔河口的漕运记忆与津湾广场的现代繁华。

  天津,这座因河而兴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智慧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和合共生——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在海河两岸共舞,不是简单的并存,而是深度的交融;不是表面的拼接,而是基因的重组。

从“天津之心”俯瞰城市(天津环球金融中心供图)

  在天津的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被赋予了新的叙事能力。比如民园1920街区的改造提供了破解“围墙困局”的样本——通过拆除围栏、转化低效空间,将封闭院落变为开放的文化载体。物理空间的改变,彰显出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历史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性因子。

天津民园市民文化广场(天津和平区委网信办供图)

  天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跳出了简单的“博物馆式”的保存模式,而是致力于让传统“活”在当下。第一机床总厂的老厂房变身硬核现代艺术风的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天美艺术街区里曹禺创作《日出》的小楼被改造为戏剧工作坊,历史空间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杨柳青民俗文化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非遗年画中的门神“走”下画纸与游客互动;吉鸿昌旧居开发的《红楼密影》实景解谜游戏,通过破译密码、对话虚拟NPC等互动方式,使红色教育变为沉浸式体验……类似这样的创新性改造还有很多。

  它们提供的启示在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当传统元素能够回应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审美趣味和体验方式时,它们就能获得新的时代价值。也只有让传统“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传”向未来。

由第一机床总厂老厂房改造的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内景(新华网王志艳摄)

吉鸿昌旧居纪念馆内场景(吉鸿昌旧居纪念馆供图)

天美艺术街区场景(天美艺术街区供图)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恰恰需要深厚传统作为土壤。正如天开高教科创园深具意味的命名——“天工开物”的古老智慧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在此相遇。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实验场。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双向滋养,拓宽了天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就像园区的发展理念所示:“天开是每一颗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心灵,在夜以继日的追逐中造就的未来之路。”

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创新高地(天开高教科创园供图)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站在“天津之心”的环形玻璃幕墙前俯瞰到的,不仅是一座现代都市鸣奏出的津派文化新韵,更是一部用老砖瓦、年画、代码等共同书写的城市发展智慧。当传统被赋予当代表达,当创新扎根文化沃土,城市自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是天津独特的“和合”之道,也是它向世界展示的“何以中国”的密码。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