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驶向品牌溢价时代
2024 年 12 月 30 日,执行“中欧快航”航线首航的“嘉华宁波”轮停泊在宁波舟山穿山港区(无人机照片)
文/《环球》杂志记者 林睎瑶
编辑/胡艳芬
“娃衣”2025年5月单月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在东南亚、日韩等地销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中国割草机器人在欧美市场掀起爆单狂潮;某眼镜企业依托跨境直播,单月销量突破10万单……中国制造正借跨境电商东风“破浪出海”。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5.7%。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跨境电商发展,将其视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在政策与创新双轮驱动下,跨境电商已经不仅是外贸新渠道,更成为打造“中国品牌”的新引擎,推动着中国产品加速向品牌化、高端化跃迁。
然而,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出海潮”背后,行业也开始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
从狂飙到进入深水区
“出海”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选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出口额接近2500亿美元,2024年超过3.5万亿美元。出口目的地呈现多元化特点,2024年中国前三大出口区域分别为东盟、美国、欧盟,贡献出口额均在5000亿美元以上。
中国跨境电商是助推这一趋势的重要引擎。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电商新业态全年进出口达2.63万亿元,增长10.8%,比2020年多1万亿元。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表示,跨境电商作为连接各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数字桥梁”,正深度融入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拓宽了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也降低了贸易成本与时间门槛。依托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正加速实现‘出海’与全球化布局。”
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目前,欧洲市场的政策风险在增加。欧盟2022年11月发布的《数字服务法案》(DSA)规定,在欧洲拥有超过4500万月活用户的公司,被视为超大型在线平台,对其监管更为严格。2025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将取消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进口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跨境电商经营者及配套产业链造成不利影响。
政策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使得不少中国企业开始调整思路,尝试以更稳健的方式开拓增量市场。虽然“出海”热潮正盛,但在实际执行层面,许多企业却遇到了困难:有人在推介产品时,因为语言和文化隔阂等问题导致难以被海外受众理解;有人在广告投放上收效甚微;还有人因为不了解本地规则而踩雷。
跨境数字营销企业——重力科技的首席执行官(CEO)刘凡指出,跨境电商的下一个阶段已不再能仅靠“价格战”取胜,而是要通过“品效合一”的方式实现更高的溢价。
重力科技 CEO 刘凡接受《环球》杂志采访
一个技术型品牌的救赎战
在跨境出海的浪潮中,有一位智能床垫创业者差点“折戟沉沙”。
这家企业拥有颇具竞争力的技术实力:专注于柔性压力传感技术,核心产品是柔性织物触觉传感器,原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运动等行业,技术壁垒很高。带着对技术的自信,企业尝试在海外开启一场众筹。
然而,结果却令人沮丧。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运营,整个众筹执行得漏洞百出:文案和视觉素材缺乏海外市场的审美;广告发布节奏混乱,各部门信息不同步;产品虽有亮点,但展示时过于“技术流”,消费者看不懂。最后,企业不仅没能打响第一枪,反而在广告费上亏了5万美元。这让企业负责人陷入自我怀疑:“我们的产品,可能根本不适合卖到海外”。
刘凡指出,类似情况在中小企业出海中并不鲜见。很多企业在产品端具备竞争力,却因为缺乏专业化运营而陷入困境。
据刘凡介绍,这家床垫企业后来找到他们,希望能“最后再试一次”。重力科技团队在介入后并没有立刻投放广告,而是先进行了全面“诊断”。他们判断,赛道本身并无问题,症结在执行层面:内容表达过于技术化,缺乏基于用户利益考虑的内容转化;广告节奏与众筹时间节点脱节;卖点没有触动消费者核心需求。
基于此,重力科技提出了多项调整方案:
内容本地化重构:将技术参数转化为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语言,例如“不再强调传感器灵敏度”,而是“床垫能实时感应身体的每一次翻身,帮助整夜保持舒适”。
场景化营销拆分:针对腰痛人群、运动恢复人群和白领人群,分别定制广告素材与落地页,实现“人-货-场”的精准匹配。
广告投放与节奏绑定:将投放策略与众筹时间线严格对应,分阶段推进品牌认知、卖点强化与冲刺转化。
这套组合拳落地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本被视为“卖不动”的产品,在独立站跑出了亮眼成绩:投资回报率从0.5一路提升至6以上。
出海下半场:拼的是长期价值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新晋出海企业要避免“盲目跟风”,应先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战略定位,再投入运营;老牌企业则要跳出“价格竞争陷阱”,更多依靠品牌力和产品创新维持利润。
安克创新的经历被业内普遍视为跳出价格竞争陷阱的典型案例。早期,它和其他中国品牌一样,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性价比较高的手机配件。虽然品质不错,但大量的同质化竞争使得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后来,安克创新选择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将氮化镓技术应用于小体积充电器,推出体积更小、充电效果更好的产品系列。凭借这一创新,它不仅摆脱了价格战的泥潭,还成功将产品均价提升至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成为亚马逊平台上销量排名全球第一的数码充电品牌。这一案例显示,只有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企业才能真正赢得长期价值。
专家提醒,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本地化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2025年4月,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B2B出口发展报告(2025)》指出,中国跨境电商正从规模扩张走向结构升级,品牌价值提升与本地化经营成为关键。这一趋势在2024年10月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品牌出海发展报告》中已得到体现:自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故事和多渠道推广,在海外市场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力。所谓本地化,不仅是语言翻译,更是产品适配、营销叙事与服务体系的全面融入。
在刘凡看来,跨境电商全球竞争的下半场,已不再是依靠价格优势的“短跑”,而是比拼产品与品牌长期价值的一场“长跑”。谁能在本地化营销、合规运营和供应链韧性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