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因足球而不同
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自强(发自柏林)
编辑/胡艳芬
今年以来,中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草根足球激发城市活力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全民健身、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激活等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足球不再只是竞技运动,也成为城市精神与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
德国的许多城市借助足球实现文化积淀、经济拉动和社会认同,其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城市因足球“出圈”
在德国,足球不仅属于慕尼黑等大城市,很多原本在国际上鲜有存在感的中等城市,也因为足球而“出圈”,其中尤以马格德堡与科隆为典型。这两座城市在德国历史上曾具有重要地位,其当代国际影响力却相对有限。然而,足球成为它们走向世界的独特路径。
马格德堡,这座曾经的“汉萨同盟”城市,因为17世纪的“马格德堡半球实验”而被载入史册。进入现代后,由于经济活力趋弱,马格德堡沦为一座在国际上鲜为人知的东德小城。然而,马格德堡足球俱乐部的崛起,让这座城市在足球世界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马格德堡球迷创造了堪称德国最“喧哗”的球迷文化,代表性球迷组织为“蓝色一代”,他们以震撼的视觉和声浪支持球队,定期组织极具规模的助威编排和标语活动。这些球迷反对周一比赛时间,主张合法使用烟火道具,但俱乐部也时常因球迷过火行为遭到德国足协罚款。球迷的狂热行为经常引发世界关注,相关视频全网蹿红。
另一座城市科隆,在中世纪曾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指拥有选举“罗马人的皇帝”权利的诸侯)之一的所在地,是神圣罗马帝国重要的政治与宗教中心,而今却只是德国西部的一座普通城市。然而,凭借科隆第一足球俱乐部及其浓厚的足球氛围,这座城市成为德国球迷文化的象征。
科隆球迷的歌曲《我的挚爱,我的城市,我的俱乐部》把一座城市和它的足球俱乐部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科隆方言唱出了市民对球队、城市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厚感情。每到比赛日,这首歌就会响彻整个莱茵能源球场,成为科隆人与城市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歌曲赞美的虽然是科隆,抒发的却是全体德国球迷朴素的热爱,有德国网友评价说:“不管我支持哪支球队,都不影响这首歌是经典这一事实!”
足球让这些城市在文化认同中焕发新生,成为城市向内团结、向外发声的重要载体。足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更重塑了城市形象,使其成为“有故事的地方”。
足球带动城市经济
足球赛事不只是体育盛事,更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放大器。一场主场比赛可以带来上万人流,推动交通、餐饮、零售、旅游等多行业发展。
以德甲联赛为例,球队的收入结构十分多元:除了电视转播、门票与商品销售,企业赞助已成为重要支柱。1973年,企业家金特·马斯特首次将野格利口酒通过布伦瑞克俱乐部引入德甲球衣广告,开创了体育营销先河。时至今日,赞助收入与球队影响力紧密相关。2017到2018赛季,德国职业联盟首次允许独立袖标广告,爱马仕欧洲的标志出现在36家职业俱乐部的球衣上,为俱乐部分配了共计800万欧元的收入。
更大规模的赛事经济效应可见于2024年欧洲杯。这届欧洲杯,10座承办城市吸引了60万海外游客,带来过夜住宿约150万人次,仅住宿、餐饮和旅游行业的贡献就使德国当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0.1%至0.3%,约合10亿欧元。更重要的是,这种赛事激发的行业信心也带来更长期的正面溢出效应,许多旅店和餐厅因此提前进行翻新和服务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比赛日酒店预订率大幅上升,城市中的酒吧、啤酒馆和餐馆生意火爆。有研究指出,德甲每赛季可为德国经济贡献数十亿欧元产值,带动就业岗位数万个。这种“足球+产业”的联动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足球唤起情感认同
德国国家队历史上曾4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次数仅少于巴西,这一辉煌战绩的起点是70多年前的“伯尔尼奇迹”。
1954年,恰逢国际足联成立50周年,世界杯在总部所在地瑞士举办。这是二战后欧洲第一次举办世界杯,战争的废墟尚未清理干净,德国作为战败国,背负着沉重的罪责与羞耻,民众在渴望复兴与内疚自责中徘徊,这届世界杯成为战后德国人精神的出口。
7月4日,联邦德国(西德)队在决赛中战胜强大的匈牙利队,举起大力神杯。这场胜利让德国人仿佛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重新抬起了头。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甚至称之为“联邦德国的真正诞生时刻”。在二战结束9年后仍深陷贫困与颓败的德国社会,被这场胜利点燃了希望的火焰。民众普遍认为,“伯尔尼奇迹”不仅是一场球赛的胜利,更是整个德国走向重建与振兴的象征。
足球由此成为国家重建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德国人通过支持国家队和地方俱乐部,重建对社会制度、城市生活乃至民族身份的信任。“伯尔尼奇迹”不仅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德“经济奇迹”的开端,更为德国社会注入团结与向上的精神动力。
这种力量延续至今:地方俱乐部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球迷文化是市民身份的重要标志,全国性赛事则唤起全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足球已深深融入德国的社会肌理,成为维系城市与国家、个体与群体的一个重要纽带。
足球在德国,不仅属于专业球员,更属于每一个被城市激发、被集体记忆感染的人。从马格德堡到科隆,从县级联赛到世界杯,从“伯尔尼奇迹”到每一个比赛日的呐喊,德国经验告诉人们:足球可以是一种经济活力、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城市治理的柔性路径。当“苏超”点燃了草根热情,城市也将借力获得新的生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