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附近”的小剧场,对银川人意味着什么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编辑/马琼
银川的炎炎烈日和辽阔天空映衬着西北人的热情和豪迈。不久前的一个周末,《环球》杂志记者来到这里,奔赴一场小而美的聚会——自然之光戏剧节。
来之前,很难想象这会是一个怎样的艺术活动。毕竟,关于银川和宁夏,外界有太多刻板印象,戈壁荒漠、黄河落日、贺兰山、刚刚申遗成功的西夏王陵、电影《大话西游》取景地之一的镇北堡影城、满街的羊肉……以及,文化沙漠。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宏大而光鲜的文化场域,像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阿维尼翁戏剧节,它们总能吸引焦点,收获很多的聚焦与掌声,似乎天生就是主角……那么,在一个不怎么受关注的中国西部城市,一个戏剧节和一座小剧场,对于当地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而我们这些外来者,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周末的两天时间里,记者在戏剧节的主场地遥剧场观看了两场演出,都是伊朗剧作家南星·苏雷曼波尔的《空格》。这部作品极具先锋性与实验性——每位演员演出前完全不知道剧本内容,且一生只有一次演出机会,每场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由台上一名演员和台下所有观众共同完成。这样的表演形式在银川会生发出怎样的故事?
这是两场截然不同却都感人至深的演出。演员分别是银川本土乐队布衣乐队的主唱吴宁越和斯斯与帆的主唱周帆,一个“强E”西北糙汉,一个“极I”南方腼腆女孩,舞台效果各有其妙。而更让人动容的,是来观看两场演出的银川观众。他们生动、善良、浪漫……与北京、上海的戏剧观众无异。
自然之光戏剧节剧目《空格》剧照(自然之光戏剧节供图)
有一名叫竹间的观众,第一次来到遥剧场,一口气看了一场演出、听了4场论坛,整个周末几乎长在了遥剧场,仿佛患上了“司汤达综合征”,目眩神迷。她在银川一个社区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照顾独居老人等。平时的她在周围人眼中或许显得有点另类——她喜欢徒步和喝酒,向往艺术和自由。在遥剧场,她找到了平时难遇的同温层及心灵驿站。原来,这个心灵驿站就在“附近”——她是骑着“小刀”电动车来参加戏剧节的。
李思遥,遥剧场的艺术总监,也是自然之光戏剧节的发起人,虽然才30岁出头,却可以称得上银川戏剧界的“老炮”了。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的近十年间,银川青年戏剧节、宁夏青年戏剧节、银川群众戏剧节、自然之光戏剧节……这些宁夏比较知名的几乎所有戏剧节,都由他发起。
今年是自然之光戏剧节走过的第4个年头。“推开窗,我们相遇”是李思遥为今年戏剧节设定的主题。他认为,“推窗”是我们的日常,指向我们对“外面”的期待和对“附近”的观照。
遥剧场位于银川一座商场外的小广场上,这里最多的是嬉戏的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附近”的小剧场。喧嚣尘世中,它像一座孤岛,又似一只方舟。休闲的人很少注意到它,可一旦推门进去,便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遥剧场的前厅是李思遥经营打理的咖啡厅“侍心”,他把这里称为“饮品研究所”,不仅有咖啡、茶饮、甜品供应,还有以制香、器皿、绿植等为元素的生活体验,这里还是艺术家与观众休憩、畅聊的空间。再往里,就是遥剧场的小剧场。小剧场里除了上演大量遥剧场自制剧目和海内外臻选特邀佳作,还举办工作坊、论坛、展览、艺术家驻地创作等泛戏剧艺术活动,不断拓宽银川戏剧的边界。
这次自然之光戏剧节期间,记者参加了4场论坛,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由三位宁夏在地文艺创作者李思遥、吴宁越和马慧娟担任嘉宾的题为“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地方”的论坛。他们真诚的自我剖析让人动容,他们不避谈“文化沙漠”,也不掩饰自己的困顿与理想。
自然之光戏剧节论坛现场(自然之光戏剧节供图)
李思遥坦言,他当初在北京“卷”不动了回到银川,做了十几年戏剧之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调银川是“文化沙漠”了——以前强调是因为能够获得某种关注,而现在他总是以一种自豪的心态向外界介绍银川,“银川有很多文化”。
吴宁越从没觉得银川是文化沙漠,“银川这个地方,是一个特别好的还没被资本和流量统治的城市。大家依靠自身来发展,保持了很好的原生态的能量。”吴宁越强调的是一种极为质朴的文化特性,“当我到现在这个年龄看演出的时候,反而是那种每一首歌都在跑调、都唱不准的人,爆发出的能量,让我极其感动。”
马慧娟,被称为“拇指作家”,她曾在田间地头干农活时用老式手机敲出了一篇篇散文、随笔。那些带着泥土清香的文字,成为宁夏不仅不是“文化沙漠”,反而具有独特浪漫文化特征的有力佐证。马慧娟说,她从小就想逃离她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坚持读书,在田间写作,包括后来做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为了逃离我原生的地方”。但当她这些年走遍大半个中国,再回望宁夏这片土地,无论是饮食、气候,还是习惯,发现“除了这里再没有地方适合你”。她说,人只有在成长了之后,才能对自己的原生故乡产生这样一种依赖和情感,“你可能会在心里跟自己说,哪儿都不去了,就留在这儿。”
李思遥曾经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48小时V戏剧”单元以马慧娟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一部短剧作品。他发现,宁夏本土人的故事是那么鲜活和充满力量。
这些年李思遥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属于银川人的戏剧?社区共创,是其中一个日渐清晰的答案。
自然之光戏剧节将“社区”作为核心关键词,希望通过艺术激发社区活力,回应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归属感缺失”“附近在消失”等问题。艺术家孙铭池带领参与者进入银川废弃的工业园区、游乐园、某湖底隧道等“阈限空间”探险,并在活动之后共创生成互动展览《银墟·梦境》。李思遥发起“窝化剧场”社区共创项目,邀请遥剧场非职剧社成员,通过为期一周的共创,最终打通遥剧场和侍心咖啡厅,突破空间界限和传统观演关系,呈现一场特别的演出。
窝化剧场共创现场(自然之光戏剧节供图)
遥剧场非职剧社由近50位来自银川不同背景的非艺术从业者组成,经过近半年的合作,他们逐渐找回了“消失的附近”。观众竹间在遥剧场经历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后,迅速加入了非职业剧社。
自然之光照进遥剧场的窗,透过这扇窗,银川人看见了戏剧的多彩世界,外来人也看见了鲜活生动的银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