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可可西里|枪声已沉寂,他们依然坚守生命“大产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2 15:31:10
来源:新华网

守护可可西里|枪声已沉寂,他们依然坚守生命“大产房”

字体:

  新华社西宁8月12日电 “我亲眼看见,母羊中枪倒地”“它们就是我的孩子”“坚持人工巡护就是震慑违法犯罪”……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有这样一群巡山队员,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藏羚羊的“大产房”。

  从守护野生动物通道到设立藏羚羊救助站,从定期巡山到当好“羊宝宝”们的“奶爸”,在巡山队员的坚守下,可可西里已连续16年无盗猎枪声,藏羚羊数量从救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稳步发展到现在的7万多只,整个物种从“濒危”转向“近危”。

  这个夏天,当数万只藏羚羊再次穿过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来到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育幼的时候,我们也跟着这些高原精灵的足迹,见证巡山队员守护“大产房”的故事。

   枪声消失,守护不能停步

  “母羊中枪倒地被剥去皮毛,出生不久的小羊羔跪在一旁,咩咩地叫着,试图唤醒母亲……”站在卓乃湖畔,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公安局巡山队员詹江龙回忆起第一次参与产仔季巡护的情景,声音至今还有些颤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静的荒原,被欲望的枪声击碎。成千上万的藏羚羊,倒在黑洞洞的枪口之下。卓乃湖畔枯黄的草地下,掩埋了一幕幕非法偷猎的血色记忆。杰桑·索南达杰为守护这片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唤醒了国人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生活着的众多生灵的关注。

  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地区级保护区、省级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一步步升级的保护措施,让可可西里的枪声逐渐远去,生态恢复步伐加快。

  从2009年起,这里就再无盗猎枪声。但巡山队员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他们把几十年当成一天,坚定地执守着定期巡山的责任。

  夏日早晨的卓乃湖,蓝色中透着冰冷。詹江龙回忆起几年前的一次经历:同样是一个清晨,他掀开帐篷,眼前的一幕却让他瞬间“凝固”——十几双泛着绿光的眼睛正死死盯着他。狼群围猎的阵势,仿佛已将他和同伴视为“早餐”。

  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卓乃湖附近巡护。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短暂的对视之后,缓过神来的他,才向天空鸣枪示警。枪声撕破死寂,狼群这才悻然退入荒野。

  除了致命的狼群、棕熊,冬季的酷寒缺氧、夏季的沼泽陷阱,也让巡山队员们经常面临危险。这片“高原上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冬季气温常低于零下40摄氏度。而夏季纵横的沼泽,让陷车成为家常便饭。若车辆彻底瘫痪,在几百公里信号全无的荒野,生命就极其渺小和脆弱。

  让詹江龙和他的队友们自豪的是,曾经的血泊之地,如今回荡着小羊羔初生的细嫩叫声,汇成了高原上最动人的生命交响曲。望着远处悠然觅食的羊群,詹江龙的眼中,闪着坚定的光——守护这片安宁,是他无声,却郑重的誓言。

  “它们就是我的孩子”

  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占地550亩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被巡山队员亲切称为藏羚羊“幼儿园”。

  31岁的巡山队员才文多杰是救助站里出了名的“奶爸”。傍晚时分,到了小藏羚羊的晚餐时间。才文多杰熟练地拿出牛奶,放在炉子上加热,“温度太低,小羊喝了会拉肚子。”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才文多杰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内给被救助的藏羚羊幼仔喂奶。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才文多杰一边说着,一边从牛奶盒里倒出一滴牛奶,滴在自己的手腕上——原来他是在测试牛奶的温度呢。试好了温度,才文多杰这才把热气腾腾的牛奶分别倒进一个个奶瓶。

  看到“奶爸”的身影出现,围栏里的小羊一下子簇拥过来,挤进才文多杰怀里寻找奶瓶,“咩咩”声叫成了一片。一只幼仔还亲昵地用头蹭了蹭“奶爸”的脸颊,活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给救助的小藏羚羊喂奶。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才文多杰轻抚小羊说道,等这些小羊再长大一些,就要开始进行野化训练。等基本上适应了野外的生活,这些小生命,将会重返荒野,“因为那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这所已运行22年的“幼儿园”,累计救助过60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50余只藏羚羊幼仔在此救助长大。

  科技,延伸爱的半径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后,索南达杰保护站成为了生态教育基地,巡山照片与藏羚羊影像在展厅交织,向公众讲述着守护荒野的信仰。

  除了建设展厅,普及守护藏羚羊的知识和信念,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新一代守护者正用科技延伸爱的半径。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析野生动物监测画面。新华社发(刘红 摄)

  “过去依靠人工蹲守加望远镜,现在‘生态之窗’能精准识别迁徙中的藏羚羊。”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陈良博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藏羚羊迁徙产仔,部署在可可西里的“生态之窗”远程观测系统,已实现对藏羚羊长时间视频观测,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

  比缺氧严寒更难熬的,是荒原上无边无际的寂静和孤独。2023年5月,卓乃湖保护站开通了5G通讯基站。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自然遗产地中心,首次接入现代通讯网络,三江源国家公园智慧化管理迈出关键一步。

  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内的5G基站。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藏羚羊迁徙产仔高清画面得以实时回传的同时,巡护员与家人的距离,也被科技拉到了手机跟前。现在,在保护站,队员们可以和家人对着手机视频聊天。虽然身处无人区,却不再是与外界失联隔绝的“黑障区”。

  巡山路上,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高原精灵,频繁地向巡逻车队“致意”。三十年接力守护,一代又一代巡山队员守护着这里的生灵,捍卫着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亘古荒原,重归宁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策划:钱彤

统筹:常爱玲、陈凯、令伟家

制作:于卫亚、史卫燕、焦旭锋

记者:李占轶

视频:杜笑微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