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高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8/12 16:06:59
来源:新华网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高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字体: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医院援藏外科医生张聪林(左二)和安溪县医院援藏外科医生郑毓能(左一)在和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医院医生巴桑扎西(右二)和格桑多布杰(右一)商讨患者病情。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协和医院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与为患者施行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右)交流(8月5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与吉美多布杰(中)、护士旦珍合作,为一名早产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月18日摄)。吉美多布杰2003年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工作,他先后和8批援藏专家合作、学习。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左四)、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三)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左一)在拉萨为患者施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8月5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在昌都市洛隆县人民医院,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巴桑扎西和护士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7月21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和护士旦珍合作为一名早产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月18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左二)、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右二)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旦增索朗(左一)在手术室外监控指挥手术(8月5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协和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生王强(右三)、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左三)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中)、旦增索朗(右二)及手术团队,在拉萨为患者施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合影(8月5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批援藏妇科医生张果(中)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李芳(左)一起为患者做手术(8月4日摄)。

  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来到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从2015年起,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新华社发(柑丹鸯琦摄)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