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光照亮文明之路——聚焦智库报告《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9/27 22:05:36
来源:新华社

发展之光照亮文明之路——聚焦智库报告《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

字体: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人类文明的航船在“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暗礁之间颠簸,关税战、贸易战与局部冲突加剧了全球治理赤字,文明多样性正进一步被挤压。

  人类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文明何往,发展何为?

  27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会上发布智库报告《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报告提出,文明发展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独立自主守护文明主体性,以执政为民锚定文明发展根基,以多元共生拓展文明包容性,以革故鼎新激活文明创新力。

  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阐释为“文明发展”与“发展文明”的双重进程,突破了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线性演进逻辑,建构起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

  受访专家学者认为,从文明交融论到文明发展论的新型文明观,既是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破解当代文明困境的行动指南,终将指引人们穿越“西方中心论”的迷雾,架起一座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虹桥。

  文明何往,发展何为?

  面对全球性的发展困局,人类文明应当走向何方?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2024年10月发布《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后,继续深入研究,历时一年采写完成《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智库报告。

  智库报告课题组认为,文明交融论与文明发展论是新时代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双重阐释:底层逻辑均植根于对文明多样性的深刻认知。文明交融论聚焦文明间关系,文明发展论则围绕“文明如何在共存中实现进步”展开论述。

  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2024年1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智库报告认为,在全球治理赤字与文明冲突加剧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样一种以发展为核心、植根于深厚文明传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新型文明观,能够为人类回答“何所为、何所往”提供重要启示。

  正如报告所述,以中华文明作为观照,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始终遵循四大原则:独立自主、多元共生、执政为民和革故鼎新。

  独立自主掌握文明发展命运。历史表明,任何文明都不能依靠外部力量实现真正强大。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多元共生激发文明发展活力。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发展。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共存,唯有尊重多样性、鼓励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2025年8月22日,家长带着孩子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参观。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执政为民厚植文明发展根基。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革故鼎新永葆文明发展生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创新,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思想体系持续演进。在“第二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要发展的文明,更要文明的发展

  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下,文明发展论旨在回应“文明何往”的世界之问,为“发展何为”提供东方答案。

 这是2025年8月6日拍摄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指出,该报告以文明发展为主题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明发展”,而且是一种“发展文明”,它在使发展上升为文明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文明自身的发展,使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科技创新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道金华路社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吴蕊(右一)就社区监控设备安装问题为社区居民进行解答(2024年10月11日摄)。金华路社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原社区居委会闲置用地提升改造成为联络群众的基层综合治理阵地——“解铃小院”。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中国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致力于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创新。上海通过“人民城市议事厅”推动居民共商民生难题,浙江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云南已通过4900多场“院坝协商”推动解决了1.3万余项民生事项。这些实践为中国式民主注入活力,拓展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成功,游戏《黑神话:悟空》在海外广受关注,“村BA”“村超”等体育赛事展现乡土活力。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年轻人穿汉服、读国学,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2025年4月19日,观众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上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法治建设为社会安定提供坚实保障的同时,中国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美国著名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克利福德·柯布表示,中国通过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携手跨越文明藩篱书写未来篇章

  报告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四个维度: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守正创新是科学路径,开放包容是动力源泉,和合共生是正确道路。

  “中国的文明发展直面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等不同维度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说。

  这是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越南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范文德说,在文明兴衰交替的历史关头,中国以东方文化与人类文明相结合的实践,为人类超越文明冲突陷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像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种全球不确定性,中国的倡议为世界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土耳其安卡拉全球咨询集团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侯赛因·巴哲说,这将为人类在21世纪破解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思想动力,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2025年9月8日,满载“重庆造”汽车的中欧班列(成渝)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说,从文明交融论到文明发展论,二者既批判了“文明冲突论”的对抗逻辑,又超越了“文明孤立论”的封闭思想,共同为人类文明从“冲突对立”走向“共生共荣”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指引。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指引下,各国将携手跨越文明的藩篱,应对共同的挑战,书写更加璀璨的未来篇章!

  文字记者:吉哲鹏、张博宇、吴帅帅

  海报设计:李权

统筹:王黎、刘阳、赵婷婷、冯筱晴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